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 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从制度视角看全面深化改革

    赵凌云;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2014—2023年间围绕制度建设这一主线,全面深化改革经历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三个重点不同的时段,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历史性制度建设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明确目标的改革、高位推进的改革、整体设计的改革、制度建设与制度运行并重的改革,正是这些特征推动了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也为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2024年03期 No.264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会计研究

  • 金融科技能够抑制企业过度负债吗?

    徐寿福;张云;

    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度量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事前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加强事后的债权人监督功能,继而抑制企业过度负债行为。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金融科技对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企业中更加显著,并且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抑制过度负债而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本文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金融科技影响效应和企业过度负债缓解机制的文献,而且在实践上为利用金融技术进步推动微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

    2024年03期 No.264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对外担保与企业经营风险

    邵志浩;才国伟;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违规担保不断“爆雷”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背景,本文以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对外担保对实体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显著提高了自身的经营风险水平。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对外担保主要通过强化融资约束、加剧大股东资金占用和高管在职消费行为以及降低经营能力来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外担保对经营风险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低的企业、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高的企业以及所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低的企业中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对外担保有助于企业通过对方担保获取借贷资金,但这些资金可能没有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即对外担保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收益。并且,对外担保提高了企业退市概率,表明对外担保风险具有不可控性。

    2024年03期 No.264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继任CEO会提前进行盈余管理吗——基于上期年报披露日之前发生CEO变更的经验证据

    傅绍正;曹旭;石威峰;

    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资产负债表日至上期年报披露日之间发生CEO变更对上期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上期年报披露日之前发生CEO变更的公司对上期年报进行了更多的负向应计盈余管理。异质性检验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能够抑制继任CEO的负向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相较于内部继任CEO,外部继任CEO更倾向于对上期年报进行负向应计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CEO变更时点与上期年报披露时点之间的间隔越长,负向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在CEO变更子样本中,对上期年报进行负向应计盈余管理的公司比其他公司在变更当期更有可能实现业绩增长。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对高管变更前期盈余管理行为的认知,而且可以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证据。

    2024年03期 No.264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增值税留抵退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

    刘畅;张念明;

    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以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为切入点,基于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显著存在,该激励效应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得以实现。此外,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性披露水平。对处于弱行业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而言,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更为显著。本文探讨了政策激励下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03期 No.264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电子健康档案改善流动人口健康水平了吗——基于医防融合的视角

    李子豪;

    电子健康档案既属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是推进医防融合的重要支撑,其实施效果对流动人口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使用对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够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机制分析来看,健康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解释路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进而改善其健康水平。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使用至关重要,健康档案的动态使用能够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这一调节机制首先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通过健康素养的提升最终改善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本文认为,政府部门应从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以社区为单位加强健康档案宣传和坚持档案建立与动态使用并重助力医防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中国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2024年03期 No.264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金融研究

  • 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政策传导

    刘震;史代敏;

    央行数字货币正在登上大国竞争的角逐场,为了适应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势必对货币政策和银行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央行数字货币的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发行不计付利息的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一方面提升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约束能力,强化了货币政策的银行贷款渠道对实体经济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了商业银行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使得金融中介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而降低贷款的融资溢价。基于政策效率、社会福利和经济波动三个角度的定量研究发现: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背景下,采用反通货膨胀政策的牺牲率相对其他制度安排更低;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会起到增进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中央银行需要适度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从而避免银行贷款过度扩张引发的经济波动。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4年03期 No.264 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2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数字金融赋能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

    岳华;韩彩霞;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新业态,对国内大循环具有赋能作用。本文使用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推动了国内大循环,这一推动作用主要来自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与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是数字金融发展赋能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从多维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对服务业、市场成熟度较高及市场分割程度较低地区的国内大循环参与度促进效应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从数字金融视角,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2024年03期 No.264 9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9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国际经济研究

  • 国内消费者需求偏好与贸易高质量发展

    李敬子;何祚宇;

    本文聚焦国内消费者需求偏好视角来考察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采用2000—2014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WIOD和CEPII数据库,研究了国内消费者需求偏好升级对中国企业进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消费者需求偏好升级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进口产品质量,但没有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即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与国内需求偏好升级背离;供需失衡和国内国际标准不对接是导致出口产品质量背离的重要原因;在需求侧,高端需求外移导致国内市场供需脱节,而在供给侧,价值链上游产业和中间产品的供给未能跟上需求偏好升级的步伐则进一步加剧了出口产品质量的背离。因此,把握国内消费者需求偏好升级的契机,构建供需适配的国内大循环体系,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对接以及价值链上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

    2024年03期 No.264 11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ESG表现——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证据

    刘晓丹;苏二豆;衣长军;

    本文运用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20年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探讨企业OFDI对ESG的影响及ESG调整动机。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OFDI显著提高了ESG水平,尤其是环境维度的ESG。随着OFDI深入推进,企业ESG的改善效应逐步增强。OFDI更有助于提升国际化经验不足企业和投资到可持续发展目标较高东道国企业的ESG水平。此外,当面临严格的制度约束时,企业OFDI对ESG的提升效应更大,且制度约束主要作用于环境维度的ESG;若企业高阶资源较为丰富,则其ESG改善幅度更大,且主要表现为社会和治理维度的ESG改善效应。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ESG改善效应研究,并为推动我国企业ESG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2024年03期 No.264 12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3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高质量发展

  •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供应链韧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与供应商的证据

    葛新庭;谢建国;杨洪娜;

    提升供应链韧性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与供应商数据,从供应商配置与存货角度研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降低供应商集中度,增加企业存货,多元的供应源与充足的存货储备有助于抵御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塑造供应链韧性。机制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企业对外部资源的管控能力和内部资源的整合能力,进而增强了供应链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对提升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最为明显;外部交易成本高的地区,数字化转型对打造供应链韧性的效果更显著;同时,数字化的稳链作用更多体现在面临外部信息约束较高的企业。进一步研究得出,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促使进口供应链多元化,分散进口供应链风险。本文的研究为推进数字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

    2024年03期 No.264 13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2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2 ]

经济史学

  • 社会学家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基于外文文献的考察

    邹进文;夏文娟;

    中国社会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舶入,当时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因此近代中国社会学家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较多关注中国经济问题。他们发表的外文论著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经济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工问题、都市生计问题及人口和移民问题等做了深入、系统研究。相比经济学家侧重于讨论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学家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视野则更为开阔,为中国近代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24年03期 No.264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